行业时事
【策略 | 燕翔】“双创”业绩领先,主板盈利有望见底——2022年年报业绩预告前瞻(20230208)
【策略 | 燕翔】2023年2月大类资产配置报告(20230208)
【市场&中小盘 | 赵伟】美国经济的启示 A股市场的借鉴(20230207)
【互联网传媒 | 杨晓峰】ChatGPT推付费版,腾讯《黎明觉醒》测试(20230207)
【互联网传媒 | 杨晓峰】ChatGPT:互联网的“效率”革命(20220208)
核心推荐
【金融 | 郑豪】国联证券:拟收购中融基金,外延式并购助力公司跨越式发展(20230208)
行业时事
策略 | 燕翔
“双创”业绩领先,主板盈利有望见底——2022年年报业绩预告前瞻
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A股市场的业绩真空期,这一时期的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对于跟踪企业和行业盈利基本面具有前瞻意义,尤其是业绩披露率高于60%的行业更加值得关注。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本轮盈利快速下行周期已经结束,而且从最新公布的数据以及春节期间的情况来看,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回暖迹象。展望后市,我们仍然看多指数,方向上建议关注成长板块的机会。
截至2023年2月1日,全部A股5078家上市公司中,有84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业绩快报,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为1.7%,暂无公司发布正式年报。此外,26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信息,占比为52.2%。目前仍有46.2%的上市公司未发布任何2022年年报财务数据信息,创业板的信息披露率已超过60%。
2022年我国面临的经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从现有披露数据看,2022年主板利润增速预计较2021年年报大幅放缓,创业板和科创板的利润增速预计小幅放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和稳增长政策的陆续推进,全部A股的盈利增速可能也已经见底。
从业绩预喜(含预增、续盈、略增、扭亏)、业绩下滑(含预减、略减)、业绩亏损(含首亏、续亏)类型占比来看,北证A股和科创板业绩预喜类型占比最高,分别为60%和44%。在31个一级行业中,业绩预喜占比超过50%的行业有7个。其中煤炭、家用电器、有色金属行业业绩预喜占比最高,分别为72%、70%、64%。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受市场环境影响业绩不佳。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业绩预告不代表最终业绩等。
策略 | 燕翔
2023年2月大类资产配置报告
2023年1月全球大类资产表现排序为权益市场领先大宗商品市场和债券市场。权益市场方面,2023年1月份全球股市多数上涨,新兴市场表现略优于发达市场。债券市场方面,2023年1月欧美地区长期债券收益率多数下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至3.52%,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上行至2.89%。大宗商品方面,2023年1月大宗商品价格大多上涨,原油价格下跌,工业金属价格普遍上涨,农产品价格涨跌参半。
2023年2月份,我们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如下:
股票市场主要思路:1月份A股市场迎来了开门红,展望后市,我们仍然看多指数。一是从实证经验来看,2月份指数上涨的概率极高。一般来说2010年以来一季度前三个月当中至少有一个单月是上涨的,而2月的上涨概率最大。二是从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本轮盈利快速下行周期已经结束,而且从最新公布的数据以及春节期间的情况来看,经济已经出现了复苏回暖迹象。方向上我们建议关注成长板块的机会。以往底部反转行情初期各类宽基指数的收益差距不大,行情特征更多是轮动而不是切换,而且从绝对数值来看,偏成长类的宽基指数在第一波行情中的收益率平均而言要更高一些。另外,从名义经济增速的角度上看,我们认为2023年经济出现较大向上弹性的可能性并不大,更可能会是温和的L型复苏,这种环境下,成长股预计还是会有更好的机会。
债券市场主要思路:债市投资策略以票息为主。节后债市回暖属于资金面季节性收敛褪去叠加债市杠杆低位回升带来的估值修复。当前经济仍处于恢复期,稳增长政策仍有加码可能,因而节后利率下行并非属于趋势性行情的开启。长端利率不建议追涨。建议配置短久期强区域城投债,以及短久期高等级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这些品种票息收益相对较高。
大宗商品市场主要思路:2023年1月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多上涨,截至2023年1月底,南华综合指数较2022年12月底上升1.01%。往后看,考虑到海外经济衰退可能性增加,以及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维持偏紧,全球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不确定性和风险仍较大,建议审慎配置。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全球通胀问题持续、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等。
市场&中小盘 | 赵伟
美国经济的启示 A股市场的借鉴
昨大盘虽走出小幅反弹走势,但反弹力度不大,量能继续萎缩,除AI及信息技术外,近期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市场热点有所熄火,市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焦虑现象,技术上短线仍有回调压力,阶段内年线附近支撑面临考验,量能依旧决定着短线大盘的走势,量能有效释放,大盘将重启升势,若量能难以释放,大盘继续震荡回调蓄势。
对于近期大盘的回调,我们的观点非常明确,今年既是A股市场全面注册制元年,也是牛市下半场趋势上行之年,今年是投资大年,投资大年意味着大小市值股都会涨,只是涨多涨少、先涨后涨的问题,在大盘突破年线后的回调,我们的观点也明确,回调蓄势只为行稳致远,回抽确认只为厚积薄发。操作上,轻指数、重个股,逢低关注券商、信息技术、大数据、高端制造、互联网、文化娱乐、有色及低位底部股,逢高减持前期涨幅过高股及垃圾股。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技术分析和近期重要市场信息做出的综合判断,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可能发生异于预期的重大变化。
互联网传媒 | 杨晓峰
ChatGPT推付费版,腾讯《黎明觉醒》测试
本周重点关注:ChatGPT颠覆互联网行业生产效率
1)从使用场景上看:①信息搜索:基于已有知识图谱替代传统搜索引擎功能,无广告、已整合回答提高搜索效率。②信息处理:搜题类软件逻辑转变,由数据库图片检索转向人工智能机器推理、计算,大幅提高信息处理效率。③信息创作:ChatGPT可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完成程序编写,经过简单调试后即可使用,减少机械性、重复性工作,提高创作效率。
2)Chat GPT上线2个月MAU已破亿,在高峰时段,免费版访问人数会受到限制。ChatGPT已开始提供付费版本ChatGPT PLUS的需求登记,价格为20美元/月。Open AI将为PLUS用户提供速度更快、优先级更高的回复和新功能的优先体验,收入也将投入ChatGPT为更多的免费用户服务。
2、重点公司更新:
腾讯控股:《黎明觉醒:生机》将于2月开启不限号不删档测试。目前全网预约已超过7000万用户。目前公司储备已获版号端游《无畏契约》、手游《合金弹头:觉醒》、《白夜极光》等,待获版号产品有《DNF手游》等。
3、行业新闻更新:
①《黎明觉醒》、《崩坏:星穹铁道》、《代号:诡秘》进度更新。
②新东方在线更名东方甄选,首次投资农产品上游企业。
③2022年网络零售市场稳步增长。
④谷歌向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投资近4亿美元。
⑤阿里国内批发业务合并销售部门,新设分销供应链团队。
4、投资建议
1)关注AIGC概念:①A股关注昆仑万维(全面布局AIGC应用方向)、中文在线(AI绘画与小说)、丝路视觉(参股公司瑞云科技有AIGC探索,CG业务契合度高)、视觉中国(素材库、AIGC图片内容产业)、每日互动(数据积累);②港股关注腾讯控股(内容平台、算法积累)、百度集团(AI积累、搜索引擎)。
2)关注港股互联网反弹行情:①空间较大的互联网巨头,腾讯控股(广告复苏)、美团(到店酒旅复苏)和拼多多(电商复苏&出海);②核心主业持续稳健增长的二线互联网龙头京东和网易;③优质互联网超跌标的,哔哩哔哩(广告复苏),快手(广告复苏),阿里巴巴,心动公司,阅文集团,金山软件,阜博集团,百奥家庭互动等。
风险提示:相关公司业务发展不及预期;ChatGPT与AIGC等技术发展和应用推进不及预期;消费恢复不及预期。
互联网传媒 | 杨晓峰
ChatGPT:互联网的“效率”革命
一、ChatGPT核心壁垒:大模型 & RLHF。1)主流底层模型:文字Transformer & 图像Diffusion。ChatGPT使用Transformer模型研发,1750亿参数规模或达到大模型“涌现能力”边界;2)ChatGPT训练壁垒:人工标注数据。ChatGPT的训练数据由ScaleAI提供人工标注服务;3)ChatGPT的竞争力逻辑:RLHF算法。RLHF算法调优后,ChatGPT的回答在恶意评论、正确性、遵循约束、编造、符合助理的语言特点等多个指标上表现良好。二、Open AI:“涌现能力”触发“ChatGPT”。1)Open AI创始团队:能力图谱。OpenAI的早期投资团队主要由硅谷顶级的创业孵化器YC和Paypal创始人&早期员工圈子;2)Open AI产品:由多领域发展聚焦到chatGPT。OpenAI产品由早期游戏、机器人、科研等多个领域聚焦至ChatGPT;3)GPT系列:由数据、模型扩大转向训练优化。GPT1-3的提升主要在模型规模和预训练数据大小,ChatGPT在技术路线上转入模型的微调。三、效率革命:信息“获取&处理&创作”变革式发展。1)信息获取:高效剔除干扰信息。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如谷歌,避免用户反复浏览,广告干扰;2)信息处理:高效处理原创问题。信息处理模式由数据库搜索匹配转变为AI推理判断;3)内容创作:迅速搭建框架,微调即可使用。减少机械性、重复性工作,提高创作效率。四、互联网巨头的布局:学术 VS 实践。1)学术视角:谷歌微软发文数量位居榜首。国内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均居前列;2)实践视角:微软、谷歌、百度等加速市场竞争。①微软:必应开始接入ChatGPT相关功能,同时ChatGPT开始提供付费版本ChatGPT PLUS,开启商业化。②谷歌:LaMDA驱动的Bard已向部分测试者开放,未来几周内向公众提供。③百度:中文版ChatGPT“文心一言”:(ERNIE Bot)准备上线。五、投资建议:1、AI技术相关标的:科大讯飞、拓尔思、海天瑞声、云从科技、商汤科技2、内容生产相关标的:ChatGPT或能极大的提高内容生产效率,建议关注视觉中国、每日互动、昆仑万维、中文在线、丝路视觉3、平台类标的:百度集团-SW、知乎-W、腾讯控股
风险提示: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版权风险,法律及道德风险。
核心推荐
金融 | 郑豪
国联证券:拟收购中融基金,外延式并购助力公司跨越式发展
2023年2月7日,国联证券发布公告,拟收购中融基金。核心观点:国联证券发布收购公告,拟通过摘牌方式收购中融信托所持有中融基金51%股权(挂牌底价为15.04亿元),在此前提下,拟通过协议受让方式收购上海融晟所持有中融基金49%股权,受让价格不高于14.45亿元。按此方案计算,预计此次国联证券收购中融基金所花费金额在30亿元左右。中融基金是一家产品布局全面、风控体系完善的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旗下拥有权益、固收、数量、策略四大业务条线,2021年,中融基金实现营业收入4.71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7466.01万元,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扣非后的净利润907.31万元。截至2023年2月7日,据Wind统计,中融基金资产管理规模1107.52亿元,排名46/195;非货币资产规模800.33亿元,排名44/195;管理基金数81只,排名40/195;旗下基金经理26人,排名40/180。本次收购将有助于国联证券快速获取成熟的公募基金牌照,拓宽公募基金领域版图,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促进业务整合提升和泛财富管理转型,从而进一步丰富客户服务手段,完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根据中融基金2021年全年营业情况分析,中融基金2021年营业收入占国联证券的比例为16%,扣非后净利润占国联证券的比例为8%,若后续中融基金收购顺利,有望为国联证券的业务带来可观的增长。投资建议:本次收购将有助于国联证券快速获取公募基金牌照,补齐业务短板,深化泛财富管理转型,抢抓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红利,提升整体经营效益。收购中融基金同时也体现了国联证券外延并购、内涵发展并重的发展思路,国联证券管理层具备丰富的资本市场运作经验,未来将助力国联证券的快速扩张。基于此,在未考虑中融基金并表的情况下,我们预测公司2022-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8/12.38/14.1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9%/53%/15%,22-24年PE分别为41倍/32倍/28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行业景气度受影响;重大行业政策转向;收购计划推行不顺利。
食品 | 刘畅
重庆啤酒:受疫情影响全年销量微增,2023年乌苏恢复性增长弹性可期
公司发布业绩快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0.39亿元,同比增长7.01%;实现归母净利润12.64亿元,同比增长8.35%。
4Q22公司实现营收18.56亿元,同比减少3.97%;实现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减少33.63%。
受疫情影响销量增速下滑,全年销量实现微增,吨价保持提升。2022年公司实现啤酒销量286万吨,同比增长2.41%,其中Q4销量33万吨,同比减少11.40%。2022年疫情反复对现饮消费造成较大冲击,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年有9个月份社零餐饮收入同比下滑,公司在餐饮、娱乐等优势渠道的销售推广受限。此外,新疆、宁夏、重庆等基地城市受疫情影响较大。尽管外部不利环境干扰,公司仍旧持续拓展新兴渠道,发展多元化品牌组合,及时有效提价,吨酒价保持增长,全年平均吨酒价为4915元,同比提升4.49%,其中Q4吨酒价为5622元,同比提升8.38%,分析系四季度疫情管控放开后,现饮渠道占比提升,带动吨价向上。
展望2023年,我们认为随着现饮渠道进一步复苏,乌苏的增长势能与其对品牌组合的带动有望超预期,大单品放量带动产品结构升级的核心逻辑仍在演绎。1)组织结构优化带来动能:2022年公司开始实施业务单元“全品牌、全渠道”运营,期间对业务区域划进一步调整,渠道管理逐步优化。2)价格调整已铺垫:2022年12月1日嘉士伯中国发布通知,自当日起对部分乌苏产品价格进行上调。3)2023年为“扬帆27”战略的首年,在外部环境逐渐改善的背景下,公司积极性高,有较大可能实现开门红。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根据公司发布的2022年业绩预告,调整2022-24年归母净利润预测为12.64/16.05/18.76亿元(2022年10月27日报告《旺季销量受到疫情冲击,长期看品牌组合势能将持续演绎》中预测2022-24年归母净利润13.48/16.08/18.98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2-24年PE分别为45x/36x/31x。我们认为公司6+6 产品结构顺应高端化趋势,看好渠道调整后管理效率提升,随着餐饮、娱乐消费场景复苏,预计公司大单品放量逻辑仍将继续演绎,有较大弹性,给予“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影响现饮场景消费、成本大幅波动、产能释放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