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2月16日星期四,农历正月廿六。每一个冬日的清晨,方正研究向您提供及时新鲜的研究观点,秉持“独立、客观、理性、真诚”的理念,珍重您的信任,保护您的投资。
“每日新观点”将为大家带来:
行业时事
【策略 | 燕翔】今年像哪年,历年A股行情特征概括比较(20230215)
【金工 | 曹春晓】个股成交额的市场跟随性与“水中行舟”因子——多因子选股系列研究之九(20230215)
【固收 | 张伟】抢配短券的背后——债市交易日记(20230214)
【金融 | 郑豪】基金代销排名的变与不变(20230214)
【市场&中小盘 | 赵伟】政策即将落地 释放预期依旧(20230214)
【农业 | 娄倩】猪价反弹回升可期,看好猪企量价齐升(20230215)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吴文吉】德邦科技:国内高端电子封装材料先行者(20230214)
行业时事
策略 | 燕翔
今年像哪年,历年A股行情特征概括比较
历史会有相似处,但不会简单的重复,回顾过去这么多年A股的历史经验,几乎可以说没有哪两年是一样,哪年跟哪年都不会太像,年年有不同。历史比较的重点是分离出“逻辑共同点”,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与2023年最有相似处的是2019年:一方面,从盈利周期角度看,在经历了2022年和2018年的名义经济快速下行期后,两者都处在一轮盈利下行周期的尾声;另一方面,从货币周期角度看,2022年和2018年都是美国加息全球货币收紧周期,2023年有望迎来边际改善,能否像2019年这样进入降息周期尚不好说,但至少加息结束是可以期待的。
历史复盘比较是一把双刃剑,做得好能够提炼出共同的规律性指导未来,做得不好就是刻舟求剑,得失之间取决于对“逻辑共同点”和“主要矛盾”的把握。本文总结概括了金融危机以后,从2009年到2022年这十四年每一年A股市场的主要特征,供投资者参考。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海外市场大幅波动、历史经验不代表未来等。
金工 | 曹春晓
个股成交额的市场跟随性与“水中行舟”因子——多因子选股系列研究之九
个股的成交额跟随市场的趋势,是否预示着个股未来的收益率会相对较高呢?本文中我们分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
其一,当个股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其成交额与其他股票成交额之间的关联性越高越好。当个股股价处于相对高位时,如果其成交额更多是由市场趋势带动的,而非个股独立交易影响,则表明此时投资者对该股票价格的看法仍然较为一致,没有出现较大分歧,因此其上涨趋势可能还没有结束;相反,如果个股在其价格高位时有很多与市场趋势无关的独立交易,则表明投资者存在较大分歧,上涨趋势或将结束。基于这一逻辑,我们构造了“随波逐流”因子,帮助我们选出那些价格处于相对高位,但成交额仍然没有异动(即跟随市场趋势)的股票。
其二,当市场分化不明显时,其成交额与其他股票成交额之间的关联性越低越好。当市场分化不明显时,市场上个股的收益率趋于一致,没有热点主题,那么此时存在更多独立于市场交易的股票,更有可能在酝酿新的热点。基于这一逻辑,我们构造了“孤雁出群”因子,帮助我们选出那些市场分化不明显时,成交额出现异动(即不跟随市场趋势)的股票。
我们将“随波逐流”因子与“孤雁出群”因子等权合成,构造了“水中行舟”因子。我们对“水中行舟”因子在月度频率上的选股效果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水中行舟”因子表现非常出色,Rank IC达-9.36%,Rank ICIR为-4.95,多空组合年化收益率达36.24%,信息比4.40,因子月度胜率86.67%。此外,在剔除了常用的风格因子影响后,“水中行舟”因子仍然具有非常强的选股能力,Rank IC均值为-4.71%,Rank ICIR为-4.36,多空组合年化收益率17.59%,信息比率3.34。
主流宽基指数中,“水中行舟”因子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内均表现不俗,多头组合年化超额收益分别为9.48%、9.71%、18.51%。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历史数据分析,历史规律未来可能存在失效的风险;市场可能发生超预期变化;各驱动因子受环境影响可能存在阶段性失效的风险。
固收 | 张伟
抢配短券的背后——债市交易日记
理财规模边际回升,这加剧了市场对短久期信用债,特别是城投债的抢配行情。理财规模边际回升,并且近期在现券市场上净买入债券。在经历过去年11-12月的赎回潮之后,理财对资产端流动性的要求提升,而高等级短久期信用债刚好能匹配需求。从流动性排序来看高等级城投债 >高等级二级资本债 >高等级永续债,预计理财对城投债对理财会更有吸引力,其次是二级债,最后是永续债。这与这些债券品种市场表现也相印证,2月以来的高等级城投债信用利差修复最快,其次二级债,最后是永续债。
抢配短券行为短期或将持续。理财行为的变化短期难以逆转,而理财是信用债主要的配置力量之一,因而抢配短券短期或将维持。另外,在公布1-2月经济数据之前,市场对长端利率的分歧将继续存在,长端利率债短期将以震荡为主,机构策略也将维持偏防守的短久期票息策略。但是随着短久期高等级票息收益越来越薄,机构可能会适当拉长久期,从而向期限利差要收益。我们测算的结果显示,过去两周公募纯债久期中位数略微回升。
本周公开市场到期大,需关注央行的操作,预计资金面波动依然较大,利率债将震荡为主,信用利差仍有压缩空间。本周逆回购到期量为1.84万亿,MLF到期量为3000亿合计到期规模为2.14万亿。而15日是缴税申报截止日。央行在周一和周二累计回笼资金4060亿,今日资金面也有所收敛。需要关注本周后续三天央行的操作,预计资金面波动会加大。利率债将维持震荡,趋势性上行的风险小,但机会也不大,因而信用利差走阔的风险小。宽信用逐步改善,社融同比多增量与信用利差成反比,随着后续社融同比改善,这对信用利差带来收窄的动力。理财配置力量增加,信用债利差所处分位数依然不低,利差仍有压缩的空间。
考虑到短久期高等级城投债信用利差已经较薄,因而可以在强区域适当拉长久期至2年左右。湖南、江西、湖北等中等经济实力区域的信用利差分位数依然偏高,可以适当短久期下沉。高等级全国性商业银行二级债或者强区域主城商行二级资本债风险不高,中短期久期品种具有配置价值。负债稳定的机构也可以关注大行的中短久期永续债,但这会牺牲流动性。
风险提示:货币宽松不及预期,疫情快速缓和,经济恢复速度超预期。
金融 | 郑豪
基金代销排名的变与不变
近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100家基金销售机构2022Q4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不变的是银行系、第三方、券商系的总体竞争格局,尤其规模前五的头部机构排名稳定;变的是非货基缩水,偏股型具备优势的券商系市占率提升,中信证券、华泰证券首次进入前十。
投资建议:A股市场交易回暖,投资者信心逐渐建立,建议关注偏股型基金保有量排名靠前的头部代销机构,尤其是财富管理全链条服务能力突出的公司,如招商银行、东方财富、中信证券等。
风险提示:政策重大调整;市场成交萎靡;基金发行不及预期。
市场&中小盘 | 赵伟
政策即将落地 释放预期依旧
昨北上资金小幅净流入,净流入5.99亿,其中沪市净流入7.87亿,深市净流入1.88亿,流入结构分化,也是市场热点快速转换的原因所在。北上资金从之前持续大幅净流入,转向流入与流出不断转换,这意味着北上资金也处于观望的态势,等待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化,等待着1月份经济数据的公布,以时间换空间也是北上资金的投资策略。操作上,轻指数、重个股,逢低关注券商、有色、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传媒娱乐、大数据及底部股的投资机会,逢高减持近期涨幅过高股及有退市风险的垃圾股。
风险提示:本报告基于技术分析和近期重要市场信息做出的综合判断,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可能发生异于预期的重大变化。
农业 | 娄倩
猪价反弹回升可期,看好猪企量价齐升
出栏量:春节影响出栏节奏,1月主要上市猪企出栏量环比下降12.91%。根据主要上市猪企一月生猪销售简报(未包括牧原股份),13家上市猪企出栏总量585.36万头,较2022年12月环比下降12.91%。总体而言,受春节影响猪企出栏环比减少,但减少幅度同比往年的春节月份来看,相对较低。
同比来看,2023年1月12家上市猪企生猪出栏量同比2022年2月(因去年春节在2月)上升38.5%,显示过去一年规模化进程较快。
出栏体重:总体来看,上市猪企整体1月出栏体重呈下降势态,环比减少5.14%。剔除仔猪影响后1月主要上市猪企的商品肥猪的平均出栏体重为116.23kg,环比减少5.14%。
销售均价:主要上市猪企1月肥猪销售均价持续回落。1月主要上市猪企生猪出栏均价为14.80元/kg,环比下降4.50元/kg,平均环比降幅为23.31%。其中1月生猪销售均价较高的有东瑞股份(18.67元/kg)、金新农(15.50元/kg);销售均价环比下降较大的有正邦科技(-28.21%)、神农集团(-26.23%)及天邦食品(-25.32%)。
猪价反弹回升可期,看好猪企量价齐升。整体来看,由于1月适逢春节,猪企出栏节奏受到影响,但参考往年春节出栏情况来看,猪企供给充裕,出栏减少幅度较小。展望后市,近期养殖端持续亏损推动行业产能去化,叠加疫后消费复苏及政策端的收储措施,我们认为当前处于猪价磨底期,猪价拐点已近、反弹上升可期,看好猪企销售量价齐升。
投资建议:个股层面,建议关注低成本+高成长的【巨星农牧】,具有成本优势的【温氏股份】、【牧原股份】、【神农集团】,价格优势+高成长的【华统股份】、【京基智农】。
风险提示:养殖行业疫病风险;新冠疫情蔓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
核心推荐
科技&电子 | 吴文吉
德邦科技:国内高端电子封装材料先行者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产品形态为电子级粘合剂和功能性薄膜材料,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封装、智能终端封装和新能源应用等新兴产业领域,按照应用领域、应用场景不同,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封装材料、智能终端封装材料、新能源应用材料、高端装备应用材料四大类别。公司已在高端电子封装材料领域构建起了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先后承担了“02专项”、“863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公司是国内高端电子封装材料行业的先行企业,受益国产替代浪潮加速。领域内多项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建立了品类齐全的产品线,并成功进入苹果、华为、小米、通威股份、矽德半导体等众多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在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细分领域已取得长足发展,部分产品性能、规格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甚至在响应速度、配套服务、定制化研发等方面具备更显著的优势,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在全球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产业产能加速向国内转移的背景下,高端电子材料国产化需求十分强烈。公司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重点布局企业,作为行业领先者有望优先受益。
动力电池行业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动力电池封装材料需求大幅增长。公司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为上述动力电池厂商提供pack粘接用聚氨酯复合材料等产品。公司在动力电池材料具备一定的领先优势,目前在动力电池头部客户中占比处于较高的水平,单品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可达30%以上。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公司已对年产 8800 吨动力电池封装材料部分进行了先行投入。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59、14.76、20.6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3、2.47、3.46亿元,EPS分别为0.87、1.74、2.43元。首次覆盖,给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迭代与技术开发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下游需求变动风险、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