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消费的“三重大山”在消除,
消费复苏是2023年重要主线
消费要好,得“有能力、有意愿、有场景”,且缺一不可。然而自去年以来,疫情的反复导致消费者信心指数断崖式下滑,不仅就业、收入预期极差,消费意愿也极度低迷,叠加疫情防控也使得消费场景有所受限。此外,居民境内净存款同比增速从2021年底的6.74%飙升至2022年10月的36.18%,甚至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42.52%的“尖峰时刻”;而且根据央行对城镇储户的问卷调查,“更多储蓄占比”也从2021年中的49%升至2022年底的62%,创下2005年以来的新高,储蓄倾向尤为强烈。
当然,海量的居民储蓄存款也是消费能力的一大保障,只要居民对预期改善,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就会被加持为消费板块的机会。其次,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看,2023年的重点任务是以“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为抓手,把扩大内需作为第一要务,并优先消费,将从“消费能力、消费条件、消费场景”三维度发力,“促消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者,随着防疫管控放开,消费场景也会逐渐修复,从本地活跃到跨距离出行,从商品到服务,先必需后可选。
消费投资二阶段演绎:
从防疫政策放松预期到基本面实质性改善
就消费投资而言,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防疫政策放松预期到落地阶段,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是随着疫情越过山丘,生活回归常态,预计消费将进入基本面实质性改善的阶段,届时有望迎来估值和业绩的“戴维斯双击”。
聚焦细分赛道,可以关注三个方向。一是消费场景敏感度高的子赛道,如酒店,在疫情期间供给侧去化,疫后复苏的弹性较大。二是估值、业绩复苏弹性大的子赛道,如白酒、啤酒,其中,白酒对大经济环境不敏感,估值也已回落到合理区间;而啤酒在高端化趋势下,未来成本下降有望进一步夯实业绩。三是政策愈发明确下景气改善的子赛道,如医疗器械、特效药,或将受益于防控优化带来的医药需求常态化。
去年12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扩大内需主要目的之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
明确提出了以下几点: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全面促进消费
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释放内需潜能
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次《纲要》再次将内需和消费市场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肯定消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国家统计局2021年统计,目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所以,未来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有望会继续落在内需和消费市场。
这项重磅政策落地后,
哪些行业有望迎来好机遇?
食品饮料:
《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居民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倡导健康饮食结构,增加健康、营养农产品和食品供给,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
家电&家居行业:
稳妥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支持居民合理自住需求,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促进家庭装修消费,增加智能家电消费;
免税行业:
《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
此外,汽车行业、旅游行业等在《纲要》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规划。
总而言之,富国基金“大消费女神”王园园长期坚持看好的衣食住行康乐购几个行业,立足当下,望向2035年,这些都是坡长雪厚的行业,值得客官此刻就把它重视起来。
居民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会期望能自由地消费;经济为了更稳健的发展,会通过各项政策刺激消费;客官为了能自由地消费,会通过买消费基金预先投资消费,让荷包能更好地支撑我们疫后的各类消费场景。
王园园在消费领域
打造了十分扎实的能力圈。
证券从业10年、基金投资管理5年多以来,始终专注于大消费行业:证券从业10年、基金投资管理5年多以来,始终专注于大消费行业
初期覆盖零售、食品饮料、轻工、农林牧渔等,近年来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形成了衣食住行康乐购的能力圈。立足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这个能力圈是非常核心的,经历基建、房地产、重化工业长足发展之后,未来国内更多GDP或将由内需/消费来拉动。